價格壓力傳導下的車企轉型
汽車價格戰就像社交游戲“蘿卜蹲”,你蹲完了我來蹲,稍不注意就會被淘汰。3月9日,從湖北刮起的降價“東風”,陸續吹到其他省市和品牌,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燃油車品牌居多。
2023年伊始特斯拉掀起電動車降價潮,比亞迪等國產品牌快速跟上。到了這兩天,競爭的多米諾骨牌再度破圈,消除了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觀念藩籬,汽車品牌不分油電,一起求解價格博弈。
以前,燃油車拼燃油車的,電動車拼電動車的,前者份額大一點,后者份額小一點。盡管都知道新能源是趨勢,總覺得針鋒相對再等等,取而代之還有點遠。
這一幕像極了2008年前后的手機產業大戰,蘋果智能機鋒芒畢露,但諾基亞功能機王位尚穩,嗅到了危機的味道,不知道決戰在哪天。
而熱鬧總是從挑戰者開始的,它們新鮮而張揚,充滿不確定性卻又成長性驚人。新能源新動力與智能化同步出現,再配上“成本殺手”,構成了電動車頗具誘惑的三駕馬車。
最初階段,電動車攻城略地只是同門切磋:從特斯拉“狼來了”,到蔚來、小鵬等國產新勢力崛起,有的大步流星爭奪銷冠,有的PPT造車命懸一線。
及至今日,百花齊放的局面初具形態,國產電動車不怕了,也更怕了。不怕的是,“狼來了”的特斯拉,也得價格一降再降謀市場。更怕的是,走出熟悉的江湖,電動車得去燃油車的圈子問問道。
哪條道最難?不好說不好答,至少得盤一盤BBA。所以這幾個月,比亞迪、吉利一個接一個“仰望”“銀河”話高端,很有勇氣也狠狠捏了一把汗。
電動車飆身價剛剛開始。BBA接下來坐得住嗎?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以燃油模式矗立百年的品牌地位看,豪華車三兄弟以精準的目標客戶分層,避開了車圈常年內卷:燃油車價格戰傷不到,電動車價格戰也沾不到邊。
但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是能源和生態革命進程上不可逆轉的零和博弈關系,更新換代的長遠壓力要傳導,價格PK的即時壓力也要傳導,在國內市場,中低端燃油車承載了大多數,要么迅速轉產新能源,要么大幅降價應戰,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應該慶幸的是,豪華燃油車有窗口期,中低端燃油車也有轉型的氣口。畢竟目前消費者決策并非完全以價格來對標油電,隨著產品體系和性能參數日益復雜化、專業化,新能源要補的短板很多,就成了燃油車遷移既有優勢加速轉型的機遇期。
慢一步不可怕,怕的是步步慢,當庫存、銷量的壓力已經需要價格傳導,就得真正重視起來。自身的緩慢等于給對手開了加速器,自己的量變不努力,對手的質變可能就在下一秒。
最近火熱的人工智能ChatGPT大模型,昔日令人扼腕的手機霸主諾基亞,是一正一反兩個典型案例,在不可逆的技術和產業趨勢下,要么加大投入快速迭代,要么動作遲緩終被淘汰,油電轉型中的汽車品牌亦是如此。